《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 The Much Troubled Alliance: US-China Military Cooperation During the Pacific War, 1941-1945
推荐内容包括:
《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PDF 電子書
封面 Cover

《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
简介 Intro
《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The Much Troubled Alliance: US-China Military Cooperation During the Pacific War, 1941-1945>—— 齊錫生
20磨一劍年,70歲高齡再出新作。 齊錫生1991年曾在大陸出版了《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該書曾為人們重新瞭解這段軍閥混戰時期的歷史真實"很有説明"。 《劍拔弩張的盟友》一如既往地改變諸多以往對抗戰時期中美同盟關係的認識。 如蔣介石抱持什麼心態接受美國的説明? 美國出於何居心給予蔣介石的各種支援? 有些什麼附加條件? 本書以歷史的細節揭示二者同盟關係背後劍拔弩張的真實與內幕,重塑中美之間的微妙。
堪稱解讀戰時中美軍事同盟關係最優秀的歷史作品。 一是資料收集宏富,以大量原始資料為依據,且兼有中美雙方的;二是抽絲剝繭,層層推進,以紮實的資料為基礎,細緻分析中美軍事同盟建立、運作、問題及其雙方責任所在。 全面檢驗過去歷史論著的客觀性,如最大程度地還原蔣介石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以及史迪威與中國關係等的歷史真相。
文字細膩流暢,敘事生動。 這既是一本優秀的學術著作,也是一本優秀的歷史普及讀物。 該書之所以成為"2011年度臺灣最暢銷的歷史著作",就在於齊先生對語言文字超強的駕馭能力,將許多史實和觀點以講歷史故事這種生動的敘事方式表達出來。
太平洋戰爭爆發及中美建立軍事同盟關係,不但使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和西方強國形成實質性的政治軍事合作關係,而且在抗日戰爭的最後四年中,幫助中國從一個在生死邊緣掙扎的半殖民地國家躍升為世界四強之一。
這個變化如何產生? 其過程有怎樣的特色? 中美兩國處理同盟關係的基本態度有哪些不同? 二者之間的互動行為對於同盟關係的效率產生何種影響? 這是作者試圖解答的問題。
在已有的歷史著作中,美方學者,特別是美國軍方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或囿於史料,或處於偏見,他們的歷史重建以維護量美國利益為主,與歷史真實是較大的距離。 中國的作品,限於史料,很多問題的闡釋語焉不詳。
本書作者有關這一問題的中文、英文基本史料及相關史料進行了充分的搜集、對比、辨析,對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做了細膩的梳理,在很多問題做出了與傳統史學(尤其是美國學者的觀點)不同的敘述,為我們重建了全新的戰時中美軍事合作關係的"歷史現場"。
作者認為,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在政策層次上, "利益交換"概念模糊不清,領袖們經常異想天開,不肯務實求知甚至自作聰明,還自以為是。 再加上種族優越感作祟,吝於作合理的投資。 在執行層次上,它用人失當,導致作風粗糙,無端樹敵,反而責怪他人不順從。
美國對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也並非一般人想像的那樣"制度化",很多偶然的因素,非制度化的運作,時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一些當事人的個性,如史迪威的個人性格,也在這個時期的中美軍事同盟關係中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写得很细致,虽然也显得有些累赘和啰嗦。在论证时,整体而言,算是先有结论,而后论述的。所谓笔端带着感情,就是如此吧!
感觉像看了部蒋介石和史迪威主演的四十集电视剧。材料用的很全面,细节很多,读起来挺有意思,喜欢作者有关民族意识的讨论。就是叙事拖得有点长,每章细分成小块的模式有点降低了可读性。
阴狠狡诈的英国佬,狂妄自大的美国佬,优柔寡断的蒋中正
读得好难过啊。 1942年6月宋子文就意识到史迪威的问题,建议蒋撤换史。但是由于蒋的个性、处事风格等各种原因,直到1944年10月才史迪威才被撤离中国。史迪威在中国的两年多,给中国抗战造成的伤害无可弥补。中国1944年在豫湘桂战役付出的惨重代价,与此也有密切关系。 让人愤怒的还有,史迪威竟然在主流的历史评价中享有那么高的地位!
蒋公在抗战时忍辱负重,却屡屡因为中式隐忍被英美戏耍。最可恨的是我们所谓的盟友,英人在缅甸战场之奸诈和无用,史迪威一介武夫,只想以我国军人之血谱写他的辉煌篇章,弃我远征军于野人山而不顾,独自逃走。可怜我10万远征军,仅仅横跨野人山就伤亡超过3万。蒋公硬着头皮被推荐为亚洲战场的领袖,深知我国之积弱,知道身份地位与实力极不相符,如果能理解这种心态,估计就能理解当时的所作所为。
本书重墨蒋公与史迪威之间的关系,观点与主流不尽相同,客观的历史落实到每个人的心中却非常主观。多看,多想,自己去判断。
作者 Author
齊錫生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67年開始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教書,1990年到香港,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建校工作並任教。教學研究興趣包括國際關係理論,美國外交,和中國近當代內政外交問題。年輕時業餘愛好包括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車,爬山,射擊等。老來還希望能夠學會彈鋼琴和說西班牙話。目前仍在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