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 Testimony: The Memoirs of Dmitri Shostakovich

推荐内容包括:

中文版本:《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掃描影印版本 PDF 电子书

英文版本:《Testimony: The Memoirs of Dmitri Shostakovich》掃描影印版本 PDF 电子书

封面 Cover
简介 Intro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Testimony: The Memoirs of Dmitri Shostakovich>——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


实体书已经买不到了,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到了唯一的一本,81年的旧版,书皮都要掉了。但是意外地读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翻译腔。其实之前一点都没了解过肖斯塔科维奇,但是看照片长得好帅( 读之前以为会是直接反映苏联黑暗生活的,但是其实真的只是娓娓道来的回忆,一位位好朋友,一件件趣事,甚至还有一些让人觉得受益匪浅的艺术创作经验,只是偶尔会显露出黑暗的时代底色,而那也已经足够让人心惊胆战了。 他的三观,为人处世的态度,对艺术的看法与经验,刻薄的笑话,都让我觉得很有共鸣。尤其在大环境如此相似的情况下,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精华在第一卷,辩证法的起源对于我来说非常新奇,最后一段对于马主义的总结也鞭辟入里。以这本书为线索能很好的了解共运史,以后读书中学者的书的时候也可以当成导读书。 但作者对于某些思想家有故意放黑屁的嫌疑,我不相信他不知道牲畜和工人在生产上的区别,或许他家的驴会自己上套拉磨;罗莎卢森堡的全体资本主义哪里有错,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很多事情都能提供例证。更多的黑屁是放到列宁和斯大林身上的,他是波兰人不喜欢斯大林可以理解,但是黑列宁和斯大林是一丘之貉我就不太懂了,说他是“上升到理论的政治机会主义”更是过分了。当然关于毛主义和马尔库塞的批判还是深得我心的。

讽刺辛辣,金句频出,满是苏联黑色幽默的味道。联想到当今西方控制舆论的操作,让人怀疑有多少成分是音乐家的原意,多少成分是后加的佐料。

看的时候快乐,难过,心酸,愤怒各种情绪交替,搜他的音乐发现原来自己很早就开始听他的《第二圆舞曲》了,通篇没有章节的神吐槽,能想象斯大林死后他终于长舒一口气可以把自己几十年的吐槽说出来了,但恐惧依然在所以只能在自己死后让别人看到这些吐槽。颠僧这个形象太贴切了,想起了沈从文,但比沈幸运多了,他们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个人质,一个被判了罪的人。这种恐惧有时强些,有时淡些,但从来没有消失过。整个国家成了一所无路可逃的大监狱。鹅罗斯对鹅是不是有啥特殊的癖好,一会儿夸鹅说“鹅可不是猪的同志”一会又说“普罗科菲耶夫笨得像只鹅,从来爱吵架。” 好玩儿。“若要保住某件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理它。爱得太过的东西容易毁灭。要冷眼对待一切,特别是你心爱的事物。那样它们生存的机会反而会多 多一些。”心酸

作者 Author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


生于圣彼得堡。 1917年,11岁的肖氏开始创作。一些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等都在他心里引起过震动。在十月革命的日子里,还是少年的肖斯塔科维奇在彼得堡街头亲眼看到沙皇警察打死儿童的情景,后来把它反映在标题为“十月献礼”的《第二交响曲》中。

西方的现代派、形式主义音乐与1920年代开始形成的苏维埃音乐文化曾经展开文化意义上的“激战”。肖氏的某些作品也表现了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舆论界的争议。肖氏作品的命运是离奇曲折的,忽被抛上云天,忽又被掷入谷底,在激烈的跌宕起落中,他的精神和肉体都受尽了严峻的考验。他的歌剧《姆青斯克的麦克白夫人》在1936年被《真理报》斥为充满“刺耳的噪音”,“否定了歌剧的原则”,“彻头彻尾的非政治倾向的虚构”。

下载 Download
隐藏内容需要支付:¥3
限时优惠中!
剩余00:00:00.000
立即购买

* 支付成功后,如果没有看到下载选项,请手动刷新本页面!仍无法下载?>>

声明
  • 本站所有信息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分享,网站不储存任何资源,不提供任何资源下载,如果喜欢,请购买纸质正版。如果信息内容分享侵犯著作人及版权方,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有其他任何问题,可以发送邮件到1020541744@qq.com
  • 人,生而孤独。对于喜爱阅读的人来说,最幸福最平静的时间,大抵就是一个人阅读的时光。希望在这里你读到的每一本书都能带给你力量和平静。
  • 心愿清单
    填写你想要阅读的电子书,我们会在近期的更新中考虑你的电子书阅读需求,助你高效阅读,在丰富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点击填写

    发表评论

    加载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