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週邊」概念的再澄清》
推荐内容包括: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週邊」概念的再澄清》PDF MOBI EPUB 電子書
封面 Cover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週邊」概念的再澄清》
简介 Intro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週邊」概念的再澄清》—— 葛兆光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系列論著之一。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读者评论 Readers' Comments
到秦汉,一个稳定的政治-文化区域基本形成了——这个区域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中国“只有边疆,而无边界。周边的民族、领土乃至历史,时而由外变为内,时而由内变为外。”中国“之所以可以延绵不绝,不在于”国家统一“而在于”国家统合“,制度、社会与文化构成了统合的基础,我们不能用现代中国的版图去倒推历史,应当在历史中理解中国的形成,理清现代概念与古代历史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摆脱在有限国家中对“无边帝国意识“的想象。
对近些年兴起的“天下”观念的批评精彩,不过一种帝国主义霸权观而已。大胆承认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对峙”,历史上的“天下”基本等于汉族核心区,通过与四夷的对峙构建自身别亲疏、尊卑的天下观。
与许倬云相比,葛兆光更重视内亚史,新清史的重要,所以争论更多。边疆方面是也是以史籍为准衡量边疆。是边疆史的简版。而关于何为中国,那么就是指秦汉所限定下的中国。真正方便的是,他给了很多留白,要不怎么叫学术著作呢。最后对天下秩序的批判就是说:丫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看,瞎bb什么呢!
前面三章現在看來實在覺得意義不大,就幾個問題出了幾本書翻過來調過去的說。反而是第五章的討論更值得一讀。討論漢化和殖民是非常有意義的,當然葛氏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不甚準確。而我個人認為清對於邊疆的策略就是一種類似內地延長主義的殖民行為,葛氏也有提到這個說法,但他沒有給出有關這個問題的明確回答。不論內地延長主義是不是在後殖民語境下,分析台灣史和日本殖民地帝國發展的詞彙,這個概念為描述類似殖民策略提供了一個分析模式,是值得參照的。 罵汪暉罵得也很好
太好的一本書,回答了很多我的疑惑。對於「中國」的邊疆及其周邊問題做了很多梳理,從邊疆國家如何納入「中國」到一些國家如何脫離,說明「中國」疆域是變遷的,反對從現代國家回溯歷史。第五章尤其精彩,評述了是否「漢化」「殖民」「帝國」這三個學術。附錄區分「天下」與「天下主義」,並認為後者是一種「想像」。
讚同與感佩葛先生的觀點與學術貢獻:“歷史中國的內與外在移動和變化,不能用現代國家的概念去理解古代帝國的歷史,也不能用現代中國的領土來理解古代中國的疆域”,回想起曾經面對相似的問題時,竟想破腦袋也只得一句“自古以來”,實在是汗顏了。 當我們一再強調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概念時,真要分析起這個我們自認為很熟稔的國家卻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感謝有葛先生在內的許多學者與這本小書在內的許多著作仍在不懈努力。
作者 Author
葛兆光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台灣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是東亞及中國的思想、文化與宗教史。著有《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卷本)、《宅茲中國》、《想像異域》、《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